[ 量化波浪理論:讓波浪變簡單(九) ]
<2020-04-01> 林國寶 分析師

波浪理論DNA操作準則
(一) 第1波初升段最難判定,主因在於尚有前波空頭市場的陰霾存在。故判斷上只要秉持3項原則,就可正確判定:
1. 落底前屬ABC三大波跌幅完成,且又與C波末跌的分波幅一致時,只要月或週或日K值位置落底進入收斂,凹洞量成立時,即可大膽判定底部成立,這是波形、比例與時間的特性。故大的波幅時間進入費氏係數時更佳,當末跌被扭轉站上時即確立。
2. 三波落底後的拉高屬於另一波漲幅的啟動時,該波波幅出現:大ABC三波視為一波的0.809處站上或C波起跌點重新站上時,即視另一波漲勢的初升波已啟動前兆。
3. 初升段前的落底,若非屬三波落底,而是以5大波落底時,通常落底後的拉高會被視為B大波分3小波的軌跡,而前5大波的落底就視為A大波,而市場預期尚有最後下跌的C大波。但若反彈強度已將末跌啟跌點突破站上時,反推前面5大波落底已屬波形、比例、時間三者吻合時,則可視前述5大波的落底已完成,當時進行的即是另一波初升段的軌跡。
(二)第1波由於尚受到空頭下跌的影響,漲幅通常不會太大(受到突發利多而大漲則例外),故第2波波幅的判定通常就比較寬鬆,只要第1波的低點未被摜破時皆成立。
(三)第2波的特性:
1. 若第1波漲勢較凌厲(漲幅大),通常第2波整理時間會較短,屬於簡單回測,其波幅甚至連1-(5)末升的0.618都未跌破。
2. 若第1波漲幅不大,代表市場仍存在前一波下跌的空頭陰影,故第2波拉回,只要第1波低點未破,通常會進行較長時間的整理型態上以5-3-5的鋸齒型居多。只要整理型態在市場預期下接近尾聲,配合位置落底或凹洞量訊號出現時,第3波拉高隨時會出現。向上跳空或長紅帶量出現時,就預告了第3波已經啟動了。由於第2波整理時間較長,故第3波的拉高,通常皆屬主升段的大漲行情。
3. 第2波整理的時間與型態和未來第4波整理的時間與型態具有互換原則是波浪理論操作者必須知道的鐵律。